一、成立背景
教研员队伍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力量。教研员的专业领导力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逐步实现,课程运作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变化。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满足教研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需求,在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整合多方资源,于 2009年3月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了我国至今还是第一家教研员研修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并设专门编制,现挂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心主任由华东师范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原主任是庄辉明、陆靖教授,现为任友群教授)兼任,中心副主任由崔允漷(常务)教授担任。
中心发展的愿景:专业、对话、成长。
使命:聚焦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关键问题;搭建教研员专业学习的网络平台;实现清洗晒与看-做-教的研修方式;提升课程领导的专业能力。
二、专家团队
本中心充分利用华东师大已有的师资优势和上海的地理优势,聘请了由高校教授、一线教研员和相关研究机构人员组成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崔允漷教授领衔,涉及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测量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等领域。此外,朱慕菊、日本的佐藤学、美国的阿普尔和韦伯、德国的迈尔等知名专家学者也都为中心学员上过课。
表1 中心专家团队
三、内容体系
依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研员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教研员原有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有关教研员研修需求的调查结果,中心组织专家开发了“教育/课程理论前沿”“学科/课程研究新进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有指导的研究实践”等四个课程模块,
表2 教研员研修内容体系
到目前为止,本中心已开发了 4 个系列 34 个视频课程。
四、研修特点
(一)创建“清+洗+晒”的专家研修模式
基于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特点,中心创建了“清+洗+晒”的专家研修模式(见图 1),即第一步澄清真实的问题或问题边界;第二步通过互动(小组或师生),去除旧的观念与技术或建构新的观念与技术;第三步晒出真实的作业与同伴分享。第一步和第二步主要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讨和博文反思等途径实施,第三步通过小组和个人完成实践作业,同伴互评,专家点评,同时在网络研修平台上展示学员的过程性作品,以便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共建教研员专业学习的资源,营造促进学习的课程文化。
图1:“清+洗+晒”的专家研修模式
(二)实施“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的专业技能学习方式
专业技能的学习,绝不是听听就会的,因此,中心实施“看一次(see one)、做一次(do one),教一次(teach one)”的专业技能学习方式(见图2)。学员们不仅要学习课堂上专家提供的范例,还要完成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并指导一名教师完成一份实践作业,以证明他“教会”了别人。因为,只有教会了别人,才证明他真正学会了这项技能。
图2:“看、做、教”的专业技能学习方式
(三)采用面授和网络相结合的混合研修范式
中心采用面授和网络相结合的混合研修范式,为此,特地开发了E教研员之家http://ici-jyy.ecnu.edu.cn/专业网站。
图3:E教研员之家首页
四、成效
(一)举办了 147 期研修班
11年来,中心与全国各地教研室合作共举办了147期研修班,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青海、四川、海南、福建、广东、云南、新疆、内蒙古、澳门等地的7500多名教研员和主管教学的学校领导参与了研修。
(二) 荣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中心成员围绕教研室定位与教研员专业发展这一专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教研室定位与教研员专业发展》《教研员即课程领导者》等相关研究论文 8 篇。编制了共19期“教研员研修简报”,详细反映了各期研修班的研修历程与专业反思。在总结研修工作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心申报的“教研员研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荣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0)。
图4:研修中心荣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三)获得学员的高度评价
从结果看,每一次研修后问卷调查显示,对课程设计和研修安排表示“非常满意”的占 41.2%,表示“满意”的占 48.6%,没有人不满意。从过程看,学员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截止2020年3月,教研员网络研修平台的访问量突破2千万人次,博文近万篇,评论3万条。同时,学员们还提交了“课程纲要”“课堂观察工具”“目标分解”等研修成果两千多份,编辑成册的研修成果集有八十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