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心向星光,研修华东学府;眼里有诗,悟践课程改革

2021/3/28 14:37:00

心向星光,研修华东学府;眼里有诗,悟践课程改革 冬日的华东师大,景象与秋日并无太大分别。草泛微黄,薄霜初上,清露凉人,可是校园没有因为寒意的升起而消减绿意,老师们也没有因为天气的寒冷,而对这场期盼已久的精神盛宴生出一点点的懈怠。 “孩子学习苦,孩子学习累”,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到底是学的问题,还是教的问题?学生到底学什么?又该怎样学?1月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博士的报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方式变革》,讲得声情并茂,引人反思,促人思考。 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负担重,效率低,孩子苦”。基于此,吴刚平教授认为必须要“精选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吴刚平博士谈到,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能否进入教师的视野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因此,教学方式变革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在教学方法上,吴博士提倡大家要“先学后讲”,在“做中学”、“悟中学”的教学环节上要做到“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针对性练习”。吴博士还通过课堂实例,说明“做中学”、“悟中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博学睿智的吴博士声情并茂的讲座,扎根到所有听课老师的心里。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教授带来的《中国名师的教育理想与课程行动》报告,让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报告与众不同,而又生动恢谐。 对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两大关键方面。中国名师在这两个方面的追求、精神、行动与体会,构成了中国教师优良专业传统的核心内容。孔子的教学生活乃是中国名师专业传统的源泉。在报告中,周教授分别以孔子、叶企孙教育事迹为例,论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并讨论了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直击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想,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认识与发现学生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研究、了解学生,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与观念。从孔子的故事,我们看到除了善于发现学生,还要有非常好的教育基础与观念。听了周教授的报告,久久不能平静!反思当下五花八门的教育,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这些名师的教育理想与课程行动。同时也希望大家向孔子、叶企孙学习,延续纯粹的教育理想与课程行动,不忘教育初心。 时光飞逝,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第二天的学习,在教授们声情并茂的讲座中,在同仁们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成长中,在每一个与教授互动的身影中结束了。 但是,我们的反思仍应继续,在正确理念下的实践探索不应停止,应该永远在路上。理论指导行动,目标牵引过程,在余下几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朝着光明与梦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