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因思考而精彩 因转变而美丽 ——学习吴刚平《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绽放别样精彩》讲座有感

2021/5/30 13:13:25

“好风助扬帆、学习促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骨干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与学历案设计研修(第四期)”活动中,有幸跟随吴刚平教授学习《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绽放别样精彩》的教育理念。

吴教授首先直指当下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下等困境,再困境前提下,引发我们思考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吴教授提出学校教育应精选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优化知识结构的改革方向。吴教授结合“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让老师一同思考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如何转变。对于知识和学习方法,吴教授进行了分类:一是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其中各自对应学习方式,二是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三是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不同的知识对应不同的学习方式:事实性知识以主要记中学方式获取;方法性知识主要以做中学方式获取;价值性知识主要以悟中学方式获取。知识的性质和类别决定“做中学”应处于核心的位,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活化措施,又联系着学生的“记中学”与“悟中学”。

回顾传统课程,为什么已讲解过的知识学生容易忘记或者继续按自己元知识元方法犯错,因为那是单向的“送”知识,而不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只追求外显的质量,或者不断重复的强化训练,都仅仅为了“记住”,而距离习得方法并迁移还有一段距离。回顾学校一直倡导的生本课堂,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正是把学习的主人角色交还学生,尊重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并成为有用的知识。其实两者正是不谋而合,已经把师的教与生的学如何发展阐释了。教师应该先“活”起来,对不同知识类型进行划分,不同知识运用不同教法,例如方法性知识真正让学生做中学,价值性知识就是悟中学,不能一个劲儿“倒”。对于学生而言,作为学习主体,教育应该是学习者的事情,是与自己、同学、老师产生作用的过程。除此外,也需要我们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要真正弥补课程、知识的不足,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在发展上,不断跟进和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在素材上,挖掘学科知识新进展与各学科知识间的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课程载体上,除教材应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载体形式。

敢于践行,方能可行。放眼长远效果,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做到“知识一旦获得,便不需记起,但永远不会忘记。”